【战役前线】用爱驻守游子归家路
——中关村医院区级集中医学观察点侧记
送走最后一位“客人”,中关村医院驻守的某区级集中医学观察点工作人员彼此间传递了一个会心的“胜利”眼神,转身又投入到两百多间客房的终末消毒工作中,为下一轮接待做好准备。
时间倒拨到3月20日接到任务的那一天。由于全球疫情的发展,北京市对所有境外回京人员都要转送至集中医学观察点进行为期14天的医学观察。中关村医院要承担新启用的区级集中医学观察点的任务。原本计划提前到实地进行现场筹备的医务人员突然接到2小时后就要接待入住的指令,瞬间所有人立刻调整心态,开足马力,进入迎战状态:按照感控要求合理规划布局,强化驻场人员进行消毒防护培训,制定工作流程准备接待,分工合作,忙而有序。18点25分,第一位“客人”进入观察点,之后接待工作一直没有停歇,核对信息、询问病史,登记入住,工作人员对每位到来的“客人”都耐心、细致的安抚,告知注意事项。
时针不知不觉中指向23点,手机里民政指挥群跳出一条消息“现在要开启夜间模式。”负责协调沟通及外围工作的医护人员以为工作进度放缓,可以稍事休息了,实际上“夜间模式”是指随时待命,不眠不休。由于大量国际航班夜间抵京,意味着将源源不断地有“客人”入住,这一忙就是一个通宵。3月20日晚间至21日,共接收派单144车次,人员169人。
连轴转的接待任务暂告一段落,医务人员又马不停蹄地建立巡诊制度、医疗废弃物处理方案、日常消毒流程等各项制度流程台账。医学观察点共接待“客人”297人,年龄最长的81岁,最小的4岁。近300人的医学观察经常会有意想不到的状况发生:患有慢性基础疾病的老人需要医护人员每天监测血压血糖,协调冰箱保管胰岛素;十一二岁没有亲人陪伴的小朋友需要护士姐姐贴心的照顾,时刻将孩子的状况告知在家中焦急等候的父母。
一位患有严重精神障碍的“客人”,姑且称其为“小爱”,小爱入住时看起来并无异常,也没有向医务人员告知有既往病史。负责小爱日常健康巡诊的李医生在巡诊沟通中感觉小爱沉默寡言,答非所问,她立即将相关情况汇报给观察点的负责人,经过专家电话评估,小爱患有严重的抑郁症,且有自杀倾向,建议由家人陪伴居家隔离。但小爱的家人不在北京,等待家人来京接走小爱的时间里,为保障她的安全,医护人员轮流彻夜守护。不停的与小爱沟通交谈,看顾她服用药物,劝慰她进食,安抚她睡眠,等小爱入睡后,医护人员就在门口不眠不休静静地守护,终于安全的将小爱交到家人手中。
这只是观察点众多工作中的一个小缩影,突发状况频频,医护人员早已训练出处变不惊的能力。在他们眼里,“客人”们大多是年轻的留学生,还是孩子的年纪,历经颠簸辗转回到祖国,渴望回到亲人身边,近在咫尺,却不能相见,难免有心理落差,生出这样、那样的想法或不满。为了安抚“客人”焦躁的心情,医护人员达成共识,将医院“暖医暖护”的人文关怀理念延续到观察点,沟通语气再温柔一些,叮咛嘱咐再细致一些,应对要求再耐心一些。“我们既是医务人员又是保姆管家,全天24小时贴身服务。尽量满足‘客人’的需求。”
昼夜颠倒,饮食无规是观察点工作人员的常态,他们自进入以来,再也没有离开过酒店,赶上随时接待“客人”或处理突发情况,每天只吃一餐饭或睡一个小时也是常有的。就这样,繁杂的工作不知不觉中持续了两周,第一批进入观察点的“客人”期满即将离开,还没等工作人员欢欣鼓舞,一道紧急命令又下达了:所有离开观察点的“客人”都要进行核酸检测,接到指令时已是夜里11点,第二天早8点就会有“客人”陆续离开,经过信息核对,约有70余名人员需要进行检测。工作人员立刻分头打电话联系,保证每一位需要检测的“客人”都知晓情况、配合检测。深夜时分,被打扰的“客人”有的表示配合,也有的发泄不满,但在工作人员的耐心解释下,均表示配合。此时已凌晨4点,工作人员合衣小憩,早上6点半还要配合进行检测的准备工作。
看到“客人”们离开酒店奔向亲人的身影,看到一个个家庭幸福地团聚,听到他们的声声感谢,工作人员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一切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
十四天的朝昔相伴,虽未谋面,但通过微信、电话,彼此间建立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临别时口罩上方满含笑意的眼睛,互相诉说着不舍的情谊。“客人”们纷纷与医护人员合影留念,隔着厚厚的防护服和眼罩,虽然已分辨不出照片中究竟是谁,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白衣战士,是他们用爱筑守起游子的归家路,用担当和奉献守护着首都人民的安康。战“疫”仍在继续,战士仍在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