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我离开了家。虽说从医以来,已有过无数次离家的经历,但这次特别不舍,一是这是离家最长的一次,二是我的背后多了两双期待的眼睛, 4岁的双胞胎孩子,是妈妈心里时时难忘的牵挂。临行时,两个孩子睁大眼睛问我:“妈妈,你要去哪里呀?”年幼的他们还不能理解观察点医疗保障的意思,于是我答:“妈妈要去给病人看病啊。”孩子狐疑地看着我硕大的行李箱,满怀期待地问:“妈妈,你什么时候回来呀?给病人看病为什么晚上也不能回家?”自孩子出生以来,从未离家这么久,孩子永远是母亲心底最柔软的所在,拉起孩子的小手,心里一酸,无言以对……
虽说对孩子、家人依依不舍,但我在思想上、家庭上、工作上早已做好了随时担负任务的准备。 疫情发生以来,隔离医学观察工作一直在进行着,有效地阻隔了境外输入的风险,医护人员作为抗疫攻坚战的主力军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时间久、战线长,防疫一线亟需补充新鲜血液,以保证工作正常运转。
这次,我受命参加中关村医院承接的海淀区区级医学观察点第十四批入境隔离人员的医疗保障,担任内围医疗组组长,主要负责内围总体工作部署,医疗团队管理,隔离人员健康监测,并协调疾控、卫生监督等职能部门以及酒店工作人员工作,遇突发情况及时向指挥部进行汇报并安排处置。
进驻后,第一次穿上防护服,就拍了一张照片发给孩子们,希望他们能看见妈妈工作的样子。那天,女宇航员王亚平穿着宇航服乘着神州十三号飞船奔向了太空,孩子们刚刚看完新闻,就看到了我穿防护服的照片,兴奋地雀跃着:“妈妈是宇航员!妈妈去太空了!”
童心纯真,孩子们的自豪,让我的责任感又厚重了许多。李白说,“苍穹浩茫茫,万劫太极长。”与新冠肺炎病毒斗争,又何尝不是一场漫长的鏖战?妈妈想告诉你们,我所在的“太空”是个什么样子:这里是一个封闭的空间,并非浩瀚无垠,看不见太阳、月亮、星星,甚至感受不到气候的冷暖。在这个空间有很多从各个国家回到祖国的同胞以及外籍友人,这些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哥哥、姐姐需要在这里度过“漫长”的21天,在这期间他们也见不到自己的家人。妈妈的职责就是守护他们的健康和平安,妈妈需要倾听他们的诉求,缓解他们的焦虑心情,帮助他们排解不良情绪,完成所有规定的检测,让他们顺利度过隔离时间,然后他们就能回到自己家里和亲人团聚了。也因为此,妈妈几乎没有时间顾及你们的日常起居,是否还开心快乐,是否结交了新的朋友。
那天妈妈知道弟弟生病了,需要做雾化治疗,平时都是妈妈给弟弟在家做的,可妈妈不在家爸爸完全搞不清楚怎么配药。夜里,我站在生活区楼道尽头的窗户旁,仰望天空很久很久,视力所及的天空真小、真黑啊,我深深地自责,虽然同在北京,却无能为力,近在咫尺,又仿佛远在天涯。我的孩子,原谅妈妈不能守在你们身边,为了万家灯火下的阖家团圆,为了正在守护的300多个家庭的健康与平安,妈妈正在履行作为中国医生的职责。
孩子的姥姥,穿着我买的新衣发来照片:“女儿,新买的衣服还没来得及穿你就出发了,等你回来都到冬天穿不上了,我先穿着啦。”母亲调侃的话语其实是在宽慰,我懂她强忍于心的对女儿的心疼和惦念。父母年逾古稀,本应轻轻松松地颐养天年,自由自在地生活。但为了支持我的工作,不但要替我照顾年幼的孩子,还要时刻担心儿、孙两辈人的安危,对此,我无以为报。因为我不仅是母亲、是妻子、是女儿,更是医生,是党员,是生命的守护者,虽然亲情难以割舍,但定不辱使命,别无选择,决不退缩。
今天,我的“太空之旅”结束了,我守护的隔离人员无一例“阳性”。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看着他们奔向家的身影,我感到自己这一段离家的旅程是值得的。我也将重新回到离开了35天的医院大家庭和自己小家庭的温暖怀抱之中,倍感幸福。
有人说,中国医生干的是一种情怀,不计报酬,不问生死。我自工作以来经历了非典肺炎、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新冠肺炎等重大灾害,灾害面前,我们不辱使命,大写了“中国医生”的仁心仁术和壮丽青春。
穹宇壮阔,烟火正浓。“太空之旅”,虽苦犹甘。我为自己、为两个可爱的孩子、为家人,更为我身后强大支撑的医院感到自豪和骄傲,如果需要,我愿再次穿上防护服,为国出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