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工作在一线人员休养点已经二十天了,能为一线英雄服务是我荣幸。回顾那些日日夜夜,心中感慨万千。
出发
从正月十五来到银装素裹的一线人员休养点到如今已经春意盎然。出发前那晚,收到了科室主任及全科人的鼓励和支持,关切的话语历历在目,我也做好了充足的准备,迎接新的工作。这里的工作琐碎且繁杂,但都极为重要。每人每天要监测两次体温,专人配送一日三餐,生活垃圾单独收集、单独处理,专人对居住环境进行消毒。虽然繁重,但在我们三人的分工合作下,工作很快走上了正轨。
迎接
入住第一天迎来了第一批下线人员,大多是80、90后,很多都是年轻的妈妈,女本柔弱,但在这场战疫中她们确是最美逆行者,守护患者健康。在这里她们将度过14天医学观察期,这也意味又一个14天不能和家人在一起,也意味着休养过后重返一线继续战斗,看着她们走向房间的背影,除了敬佩,更多的是心疼。我能为她们做些什么?我要怎么做?带着思考,我们很快在微信群里熟识了。每天体温监测,饮食搭配,尽力满足每一位人员的个性化需求。医务人员来到休养点的目的是缓解压力,维护身心健康,以更好的状态迎接未来的工作,我们的工作就是要让休养人员有家的感觉。
投入
一线人员从高强度的工作环境转变到休养点的生活作息需要适应的过程。顾院长负责统筹全局,尤其关注一线人员的体力恢复状况,力争满足饮食上的任何需求,实行点餐服务,让大家吃的舒心、开心。陈瑾医生关注每个人的心理状况,适时开展心理疏导,每天下午的益智健身操令人身心愉悦。
我除了规章制度与工作职责的制定外,工作重点是院感管理、房间消毒、工作人员培训。对耗材进行精细化管理,即达到防护标准又不浪费。观察区房间的终末消毒工作最累,全身上下装备好后进入房间,严格按操作规程,整个房间喷洒消毒,从推开门的那一刻开始,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全部喷洒到位,尤其是被子与垫子,每个面都喷散消毒,最后密闭1小时,静静的等待时间达到要求,隔着模糊的防护镜依稀看见顾院长关切的身影,看见陈瑾医生做好后勤保障坚守,穿着密不透气的防护衣,把整个房间又擦拭一遍,开窗通风,紫外线照射消毒,尤其是拖着浸湿的床单被罩出来时,能感觉到气不够用,护目镜看不清楚,非常的笨重,同时也更加体会一线人员的不易,付出的精力与毅力换来的是患者的安全与康复。
感动
休养点来的都是一线人员,直接从工作岗位过来,有半个多月没有见到家人,自己的物品都不齐全,有时候家人送些换洗衣服,为了家人的安全,遥遥相望,在隔离线的两旁,心灵的对话,常常被这样的场景感动。第一批入住的感染科护士长丽丽,年轻有担当,休养期一直惦记着科室的年轻护士,担心她们体力透支、担心他们的安全。当她结束休养走过隔离线时,我们紧紧相拥,丽丽说:谢谢大家,太感谢这么多天的陪伴。这我听到的最美的声音。每当目送他们走出隔离线时听到的都是“谢谢老师,谢谢陪伴,你们辛苦啦。”与休养区的一线人员相处半月有余,彼此之间相互信任,每位人员离开时我和陈医生都送出大门口,看到他们与家人团聚,真心的祝福。
交接
时间过的好快,医院同仁李燕芳、李超君和陈冬梅来到休养点接替我们的工作,3位人员很快掌握工作流程,顺利开展工作,为一线人员继续提供服务。
感谢在此期间所有领导、同事的关心、帮助与支持,我时刻牢记自己的光荣使命,尽心尽力的完成好每一项工作,为战疫奉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作者:李爱军